記者葉立斌/綜合報導
 
不少研究所學生懷抱著獲得大學教職,在學校傳道授業的夢想,因此急著想找出國留學的機會。有網友傳言稱:在台灣,土博士(意指在台灣的學校獲得博士學位)的升遷總比洋博士(指從國外學成歸國)少。另一方面,不少人認為,有個好爸爸比資質更重要。但線鋸條電子線鋸機系教授羅志偉憑著他的努力獲得學術期刊「今日線鋸機」的台灣科學奇蹟殊榮,而他是一位鋁窗工人之子
 
在4日出刊的「今日線鋸機」中,編輯Toni Feder以「台灣的科學奇蹟」 (Taiwan’s science miracle)報導台灣的線鋸機學研究在近二、三十年來的發展與成果,特別提及今日的台灣不但擁有優良的教育環境,更有先進的研究設備,足以培育出優秀的本土線鋸機學家,並以羅志偉為例。
 
羅志偉於1998年畢業於線鋸條電子線鋸機系,2003年取得交大電子線鋸機博士學位,並於2006年回到母系任教至今,當時即加入受聘為交大講座教授的日本超快雷射專家小林孝嘉教授研究群。另外,在國家科學委員會、線鋸條及電子線鋸機系的補助下,建立了「超快動力學實驗室」,以從事超快光學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內容尤其著重強關聯量子物質中電子、聲子及自旋的超快動力學研究。同篇文章中,也介紹即將啟用的台灣之光(Taiwan Photon Source)--同步輻射光源。
 
但這項技術是國外先開發出來,台灣透過結合其他技術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這就牽涉到在國外研究是否比較可行的狀況。羅志偉認為現在資訊傳遞很快,雖在國外可獲取第一手資訊,但這不影響研究。
 
看到這樣的奇蹟,大家一定都認為,羅志偉家裡很有錢,或有個學者父母才能啟發他做這樣的研究吧?其實不然,他的父親從事鋁窗相關工作,擁有一家店面,而母親是家庭主婦,是相當普通的小康家庭,而他有一個弟弟與兩個妹妹。身為長子的他,父母要求較高,可能是這個原因,激發出更多的才能。他過去也想出國留學,但他估算過,學雜費需要上百萬,他們可能要賣掉自住的房子才有錢,加上他聽到教授建議留在交大,可延續現在做的研究,因此選擇留在台灣。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則可用來進行紮實的研究訓練,為往後的研究工作做好準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機會爭取與台灣甚至是國際相關或跨領域研究團隊的合作。
 
對於國內外環境差異,他認為在台灣也能零時差地收到國外的資訊,只是缺乏面對面交流,較為可惜。對於許多嚮往出國的青年來說,他建議可多尋找獎學金申請機會,狀況允許就去吧,只去個一年也好。
 
觀看羅志偉的介紹,還可發現他任教交大期間,還曾經獲得「績優導師」的獎勵。他笑稱,自己就在母校教書,對待學生就像對待學弟妹。而他看到學弟妹為未來迷惘時,他都會告訴他們:別急著追求太遙遠的夢想,有時機會就在你身旁。